
御用烧锅时期,该时期大泉源酒业所在地(现大泉源满族、朝鲜族乡大泉源村),明属奴尔干都司建州卫王甲部,清中期属盛京(今沈阳)岫岩州,清末光绪四年属兴京府(今新宾县)。是明末清初女真部落和清代满族人居住及屯兵之处。明称为“哈厦”,清称其“嘎珊”。明末清初努尔哈赤创立后金时期,女真人(满族先人)在农业方面迅速发展,粮食产量增加,当时一年造酒用米就达数十万;后期满族人对酒极具好感,盛行饮“烧酒”又叫“汤子酒”、“满州烧酒”、以高梁酿制、性烈、活血驱寒,深受满族人喜爱。村中有一宝泉(又称关东第一泉、大泉源),被开凿为井,用其水酿出的高梁酒味美醇厚,名甲一方,故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,建立后金政权时,命其所在部落将其所酿之酒,征调兴京,供其御用及作战、祭祀所用。入关后,清朝对其发祥地及其祖先陵墓永陵(今新宾县)、福陵(今沈阳努尔哈赤墓)、赫图阿拉城(今新宾县境内),十分崇敬,清康熙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四朝皇帝先后十次东巡、谒祭祖宗。清帝东巡所带随从就有酿酒师数十人,先期到达目的地,分派各地白酒烧锅指导、督办酿酒,大泉源烧锅就先后被督办酿酒供清帝东巡御用,并用马车、马爬犁装载酒海运酒,直至1829年道光帝最后一次东巡祭祖。
宝泉涌酒坊时期[清光绪十年,民国三十六年该时期大泉源酒业所在地(现大泉源村),清光绪三年归属所建通化县,先后叫庆聚保,宽栗乡,通化县在此期间隶属清奉天省兴京扶民府,民国28年,根据街内的宝泉古井,村乡正式定名为大泉源。民国属东边道,1945年后属安东省、辽宁省、辽东省(1954年8月划归吉林省)。清末大泉源御用烧锅(又称嘎珊烧锅),一直由村中满人经营,1884年,奉天商人傅成贤对这一御用烧锅非常看好,筹资2000块大洋买下古井和周边20亩地,兼并了原烧锅,在原有基础上扩建成酒坊(有伙计20多人,日产白酒150公斤,出酒率25%左右)。兴京府”爱新觉罗·同吉二品都统”因老烧锅为清廷有过御用之功劳,赐傅成贤创办的酒坊为“宝泉涌”,通化县府为其造“宝泉涌”酒坊大匾(因其形成规模生产,后将定为“大泉源酒业”建厂年。当时兴京府共为二个酒坊赐名、一个是宝泉涌、另一个是兴京(今新宾县)城内东烧锅为“源泉涌”。当年宝泉涌酒坊烧造的纯粮美酒名甲一方,被誉为“关东第一烧”。